熱門文章

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

109學測自然科物理試題解析

作者:王一哲
日期:2020/1/19



試題與詳解


  1. 下列甲、乙、丙三個敘述為原子內部結構探究的三個過程,依發生時間先後排序
    何者正確?
    甲:夸克的發現。
    乙:電子只在特定軌道運行。
    丙:利用α粒子撞擊金箔,發現原子核的存在。
    (A)甲乙丙  (B)甲丙乙  (C)乙丙甲  (D)乙甲丙  (E)丙乙甲

答案:E
層次:知識
難度:易
章節:近代物理
詳解
甲:蓋爾曼 (Murray Gell-Mann) 與茨威格 (George Zweig) 於 1964 年分別提出夸克模型,史丹佛線性加速器中心(SLAC)於 1968 年的實驗中找到夸克。
乙:波耳 (Niels Henrik David Bohr) 於 1913 年提出氫原子模型,假設電子存在於特定軌道上時不會輻射出能量。
丙:拉塞福 (Ernest Rutherford) 於 1909 年進行拉塞福散射實驗 (Rutherford scattering),用α粒子撞擊金箔,並由α粒子的散射角度與數量的關係發現原子核的存在。


  1. 王君搭乘熱氣球在廣闊無風的平原上空觀賞風景,熱氣球以等速度 5.0 m/s 鉛直上升時,王君不小心使相機從離地高度為 100 m 處離手而成為自由落體,若不計空氣阻力並取重力加速度為 10 m/s2,則相機著地前瞬間的速度量值約為多少 m/s?
    (A)55   (B)45   (C)35   (D)25   (E)15

答案:B
層次:應用
難度:易
章節:力與運動
詳解
$$v^2 = v_0^2 + 2as$$

$$v^2 = 5^2 + 2 \times (-10) \times (-100)$$

$$v^2 = 2025$$

$$v = 45 ~\mathrm{m/s}$$

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

利用反作用力後退

作者:王一哲
日期:2020/1/15




題目


假設有一個裝置本體的質量 $M$,裝置上載有一些即將被水平拋出的物體,物體的總質量為 $m$,且$M>m$。假設總共拋出 $N$ 次,則每次拋出的物體質量 $dm = m/N$,被拋出的物體相對於拋出後本體的速度為 $v$。請問將所有物體拋出後本體的速度$v_t$與拋出次數$N$的關係為何?



理論計算


第1次拋出物體後本體對地速度為 $v_1$,被拋出的物體對地速度為 $v + v_1$,由動量守恆可知

$$(M+m-dm) v_1 + dm (v+v_1) = 0$$
$$v_1 = -\frac{dm \cdot v}{M+m}$$

第2次拋出物體後本體對地速度為 $v_2$,被拋出的物體對地速度為 $v + v_2$,由動量守恆可知

$$(M+m-2dm) v_2 + dm (v+v_2) = (M+m-dm) v_1$$

$$\begin{align*}
v_2 &= \frac{-dm \cdot v + (M+m-dm) v_1 }{M+m-dm} \\
&= -\frac{dm \cdot v}{M+m-dm} + v_1 \\
&= -dm \cdot v \left(\frac{1}{M+m-dm} + \frac{1}{M+m} \right)
\end{align*}$$

第3次拋出物體後本體對地速度為 $v_3$,被拋出的物體對地速度為 $v + v_3$,由動量守恆可知

$$(M+m-3dm) v_3 + dm (v+v_3) = (M+m-2dm) v_2$$

$$\begin{align*}
v_3 &= \frac{-dm \cdot v + (M+m-2dm) v_2 }{M+m-2dm}\\
&= -\frac{dm \cdot v}{M+m-2dm} + v_2\\
&= -dm \cdot v \left(\frac{1}{M+m-2dm} + \frac{1}{M+m-dm} + \frac{1}{M+m} \right)
\end{align*}$$